您好! 欢迎访问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党委宣传部。

  • 设为首页
  • |
  • 加入收藏
  • |
  • 手机版
“严进严出”是人才教育应有的底线
发布时间:2018-10-23
点击:

“严进严出”是人才教育应有的底线

2018-10-22   来源: 大众日报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房清江

  学分不达标,本科变专科;考试不过关,有可能退学、留级……近日,多所高校一改“严进宽出”的培养模式,对学生念起“紧箍咒”,“严进严出”正在成为一些高校的普遍做法。整治学风严把“出口”,体现了高校从严治校、提升办学质量的决心。多名受访者认为,“严进严出”的同时,更应提升教学质量,注重学生差异化精准管理。(10月18日新华网)
  高分入名校,最终本科变专科,很大原因是因为高校环境相对宽松,让一些自制力较差的学生丧失学习动力,从而沉迷于网络、游戏等,不能按时按规定获得学分,从当初的“学霸”彻底沦为“学渣”无法毕业。很明显,高校为学生毕业设置“出口”限制底线很有必要,正所谓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无论曾经如何优秀的学生,都无法避免与生俱来的惰性,有了起码的底线,才可能给学生一道“紧箍咒”,倒逼端正学习态度,慎重对待学业,不辜负家庭的期望。
  然而,仅仅以考试不过关作为高校“严进严出”的标准,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六十分万岁”是多年来高校学生对待学业的一个缩影,不难看出高校对学生学业质量把关的松软,甚至一些高校为了照顾颜面,一些考试考前划重点、开卷考试;为了不影响“毕业率”,还实行“清考”制度:在临近毕业前,学校会统一安排一次对未及格学生的补考,只要清考能过,毕业证、学位证照拿。即便如此,仍有一些高校学生过不了关,毕不了业。如此语境下,高校收缩“出口”,更大的意义恐怕还在于对疲沓学风的止血与纠偏,发挥震慑作用。
  严格来说,高校“严进严出”应当是以教学质量为核心,毕竟高校的任务是教育和培养人才,即把学生培养成专业过硬、富于进取、精益求精的高素质人才。从严要求,严进严出,让每个高校毕业生都是经过品质检验的“优质产品”,只有如此,才不负教育使命,不负社会期待,更是对学生负责。“严进严出”是人才教育应有的底线,是高等教育制度与高校管理的标配。
  所谓的“严出”应当体现这些内涵:其一应建立完善课业评价质量标准体系,科学设计考试、考察,确立刚性的尺度,让每一个学分都有含金量;其二应规范课业考试评价的机制,“严出”先“严考”,防止补考机会滥用、考试考察“放水”降难度,维护课业评价质量标准严肃性,保证教育质量;其三应建立完善学生专业素养综合评价标准体系,对学生所有的课业进行科学、精准的综合评价,让学生学业学习服从教育质量要求,破除“及格万岁”的观念惯性。在此基础上,建立“挂科淘汰”和综合评价淘汰机制,从而确立严格的“严出”制度。
  当然,大学“严进严出”根本的目的还是规范教育管理,倒逼和激励学生学习成才,在从严约束的同时,一方面还应注重改进和规范大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吸引力,为大学生成才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则应打通淘汰流转渠道,探索更加灵活的转学、分流培养体系,让“严出”不只是“逐出了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