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思想政治工作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这一重大论断,强调“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加快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构建共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格局”。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是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应有之义。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需要坚持价值引领、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守正创新、坚持系统观念,持续着力形塑贯通新理念、破除各种贯通梗阻、探索贯通新路径、构建育人大格局。
坚持价值引领,形塑贯通新理念。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为更好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功能,需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新征程上,为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强大人才支撑,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助力赋能,更应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要跳出思政看思政,立足“育人与育才相统一”,树牢“学生思政工作是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新理念,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做到归本求真、精准探微、交融协同、显隐并举、抓常抓长。归本求真旨在回归本位常识,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学生为本、求真务实。精准探微注重分类分层、精准施策,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做到落细落小、供需匹配。交融协同强调育人主体、虚实场景、渠道阵地等方面做到相互衔接、深度融合、凝聚合力。显隐并举既注重旗帜鲜明、直接外显的教育方式,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抓常抓长重在常态长效,强化制度机制建设,做到“滴水穿石,久久为功”。
坚持问题导向,破除各种贯通梗阻。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完善,但在贯通人才培养体系的体制机制、队伍建设、方法供给、渠道搭建、场景驱动、评价考核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需要精准把握对标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着力破解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才培养“两张皮”的梗阻。一是学校人才培养还存有传统思维定式和体制机制障碍,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体系构建还有待系统完备,需要破除学校治理体系中校内条块分割、家校社联动不强等问题。二是思想政治工作目前专门力量不足、兼职队伍不强,与专业教师交融协同不畅,“专兼跨”队伍未能形成,需要破除思想政治工作专门力量与专业教师协同不畅等问题。三是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才培养内容供给呈现分众化、优质化、精准化不够,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才培养方法呈现“老方法不管用、新方法不会用”,需要破除育人供给与学生成长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四是一些学校沿袭“重第一课堂、轻第二课堂”的传统观念,未从“五育并举”高度来统筹“两个课堂”建设,“两个课堂”双向循环、深度融合不足,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不够,需要破除第一、第二课堂衔接不紧等问题。五是破除思想政治工作数字化转型中数字技术应用场景不够、智慧平台建设“只管修路,不管行车”、教师队伍数字胜任力较弱等问题。六是破除考核各自为政、指标单一、方法僵化、应用虚化,过程评价和增值评价欠缺,综合评价不健全,难以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学校事业发展评价相融合等问题。
坚持守正创新,探索贯通新路径。坚持守正创新,一方面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始终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要永远坚守“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一根本遵循,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另一方面要求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创造性地从治理、渠道、供需、评价、队伍、场景“六维路径”贯通人才培养体系,以治理贯通为根基,以评价贯通为牵引,以渠道贯通、供需贯通、队伍贯通、场景贯通为梁柱,实现育人与育才相统一。一是治理贯通。治理贯通是根本,立足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和学校“三全育人”,探索“一体化”治理,运行机制从“单纯一条线”到“系统一盘棋”转变,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现代治理体系。二是渠道贯通。渠道贯通是基石,重点关照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关键领域,打造“双循环”大思政课,“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从“相加”到“相融”转变,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贯通。三是供需贯通。供需贯通是前提,坚持需求牵引,精分对象群体,精准内容供给,精益工作方法,实现精准育人。内容供需和方法运用从“大水漫灌”到“漫灌+滴灌”转变,构建供需匹配、高度耦合、良性互动的育人场景。四是虚实贯通。虚实贯通是支撑,进一步贯通线上线下平台,虚拟与现实交互,构筑“全生命周期”数字思政平台,育人场景从“封闭孤立”到“交互共生”转变,实现育人生态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革命性重塑。五是队伍贯通。队伍贯通是关键,打通育人队伍壁垒,整合育人力量,探索“专兼跨”队伍建设制度,建立专职、兼职、跨岗多维一体的师资队伍,推动其从“结构单一、协同不畅”到“专兼结合、跨岗融通”转变。六是评价贯通。评价贯通是保障,创新党建思政工作与事业发展融合考核,创新“融合式”考评,质量评价从“各自为政”到“融合实施”转变,健全“五育并举”学生综合评价,优化育人与育才相贯通的工作队伍考评体系。
坚持系统观念,构建育人大格局。只有坚持系统观念,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在育人主体、育人时空、育人场景、育人机制上协同发力,才能构建大中小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日常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纵横交错、立体多维育人大格局。一是推动大中小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贯通。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贯通人才培养全周期,从大中小等不同学段,都要“一线贯之”。要把准战略指向,强化关键环节,注重齐抓共管、科学衔接,做到一体化思维形塑、一体化机制构建、一体化资源保障、一体化平台支持、一体化师资培育、一体化评价考核,尤其重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二是推动日常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贯通。要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契机,把日常思政深度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设计。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构建实习实训、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创业实践、志愿服务、劳动教育、军事训练“六位一体”实践育人体系。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纳入人才培养工作协同考核。三是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贯通。深入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实施“五育并举”、落实“三全育人”、培育时代新人上同向同行。着力培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先生”,打造高精尖水平的思政金课,真正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效果。充分挖掘各学科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创新理论有机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和改革,强化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通。四是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贯通。强化开放共享导向,加强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校外单位之间的协同联动,构建家校社育人共同体。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和资源,推进产学研用贯通、产科教融合,建设数字思政“大课堂”、搭建实践实训“大平台”、建好思政队伍“大师资”、建设学校“大思政”综合改革试验区,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拓展日常思政主阵地、思政课程主渠道、网络思政主平台,切实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双向贯通。
(作者:孙楚航,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西南大学分中心研究员,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的理论蕴涵与路径创新研究”〔22BKS13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