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晓燕,中共党员,1974年5月出生于莱阳市,烟台市芝罘区毓璜顶街道大海阳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先后当选为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烟台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2017年6月,她作为烟台市唯一一个城市基层党组织书记参加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时任中组部部长赵乐际的座谈会,大海阳社区党建和社区治理模式得到了领导的高度评价。2018年被省委评为山东省城市社区“担当作为好书记”并记一等功奖励,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山东省齐鲁和谐使者”荣誉称号。
冷晓燕是在基层一线一步步淬炼成长起来的社区书记,她默默扎根社区19年,以社区为家、待群众胜家人,视责任如生命,用自己一腔热血换来群众幸福洋溢,0.6平方公里的老旧社区华丽转身成为“全国和谐建设示范社区”、“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所在社区荣获各类荣誉17项。因成绩突出,先后获烟台市十佳社区工作者、烟台市第五届道德模范、市巾帼建功标兵、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22项。被央视新闻联播、《人民日报》《中国社区报》等媒体报道,迎接中组部及各地组织部门、民政部门观摩调研70余次。
一个信仰坚定的共产党员
用“治大国”的理念,在平凡的社区工作岗位倾情奉献
如果故人真有在天之灵,那么冷晓燕的父亲——冷忠良书记一定会为闺女骄傲。冷忠良生前在莱阳市谭格庄镇小于家村干了20多年党支部书记,为了改变村里贫困落后的面貌,他带领党员和村民修进村路、尝试种植苹果、挖水库建水利,经历无数艰辛挫折,终于带领全村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不幸的是,由于常年操劳,冷忠良书记最终累倒在工作岗位上,去世时年仅49岁。出殡时,县里、乡里的领导和村里百姓都去送行,这一幕在冷晓燕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她至今保留着1994年5月《烟台日报》刊发的那篇关于父亲的事迹报道。“要像父亲一样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用实际行动延续他未完成的使命。”信念的种子在冷晓燕心头坚定地生根、发芽,最难能可贵的是,她能将信念转化为行动。
2000年,冷晓燕以笔试、面试均第一名的成绩考取芝罘区社区工作者;2004年,年仅30岁的她被选为大海阳社区党委书记、主任,成为当时全区最年轻的社区书记;从2004年到2017年,在社区“两委”选举大会上,她连续五届满票当选为大海阳社区党委书记、主任。
在冷晓燕看来,“社区是离群众最近的地方,群众看我们的党好不好,首先看社区党委是不是真真正正地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冷晓燕扎根社区十余年,读懂了自己的身份,更认清了自己的责任,用点滴行动将党的温暖送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大海阳社区有这么一条硬性规定,无论是社区社会组织还是志愿服务队,所有群众组织的负责人都必须是党员。在为民服务的过程中,每名党员志愿者都要求佩戴党员党徽,通过一点一滴的服务树立党员的形象,让老百姓看到党员在行动,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在这种“党员就是先锋模范”氛围中,大家听党话、跟党走的执着信念更加坚定,也影响着更多的党员群众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如今,大海阳社区大到社会组织由党员带,小到花草桌椅由党员管,处处都是党员的身影,心中都是对党的崇敬和向往。
一个深爱群众的社区书记
向群众心坎上“使劲”,编织起近万人的幸福生活
大海阳社区属于老城区,居住着2528户、7469名居民,人口密度大,社区基础设施差,群众怨言多,工作难度很大。“既然选择当一名社区书记,就意味着要比别人担更重的责任,付出更多的精力。”不服输的冷晓燕时常这样告诉自己,上任伊始,她便带头在社区公布手机号码,设立30余个民情意见箱,全面走访辖区居民。“只要付出的是真情,换来的就一定是超越血缘的亲情”,在这种信念的指引下,社区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她的脚步,社区的每一名群众都记挂在她的心头,社区的每一件事都浸润着她的心血,这几年“三访”民情记录整整记了有10几本、10000多条,社区每家每户情况她都了如指掌。
为了解决小区连年暖气温度不达标的问题,她反复与供暖企业谈判十几次,最终赢回了民生“温度”。她尝试从源头上化解社区不稳定因素,组建“法律、调解、警务”三大管家队伍,关心关注关爱各类特殊群体,原来的“问题老户”成为今天的积极分子,十几年来未发生一起上访事件。她抓住老旧社区改造有利契机,为30多年未改造的老旧小区更换门头网点、路灯管网,社区的环境更美了,居民的笑容更甜了。她为社区居民编制了一张“民情地图”,营造了一个“幸福家园”,让群众发自内心感党恩、念党情。
社区居民刘顺(化名)曾经是全市技术拔尖人才,2004年失业后,严重的心理落差使他情绪低落,2005年,在社区进行失业家庭普查登记时,他极度不配合工作,甚至把户口本重重地摔在了冷晓燕的脸上。冷晓燕强忍着泪水,耐心询问起他的生活情况。当得知他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名牌大学却无力支付高昂学费时,冷晓燕当即帮助他申请到了2000元的困难学生救助。从此,刘顺的态度有了很大转变,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社区活动中,还承担了社区所有黑板报每个月的誉写工作。天有不测风云,刘顺后来被查出患上肝癌,冷晓燕得知情况后,及时为其办理了大病救助申请、低保家庭申请和困难党员申请,刘顺弥留之际,拉着冷晓燕的手几度哽咽,欲言又止。此时,冷晓燕已看出他的心事,向他郑重承诺:“只要有我在,社区就不会让你的儿子失学,我一定会竭尽全力为孩子筹集学费,让孩子顺利完成学业!”刘顺去世后,冷晓燕一直履行着她的诺言,每年帮助其家庭筹集学费4000余元,直至孩子大学毕业。
2012年1月,年近八旬的李桂兰老人找到冷晓燕。由于老伴去世得早,离异的小女儿患有白血病,40多岁的儿子精神三级残疾,老人每月1000多元的退休金根本就不够维持生活。按照相关政策,因老人收入超标,办不了低保和困难救助。面对李桂兰的无助,冷晓燕心里比老人更急,她开始积极寻求其他渠道帮助老人。当年市两会期间,冷晓燕看到报纸上一条关于市政协委员们自掏腰包热心捐款的新闻。受到启发,她找到媒体希望能够得到这笔救助款,热心政协委员募捐了3000元交到了李桂兰老人的手中,老人眼含热泪,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冷晓燕既是居民们的“小巷总理”,也是他们的亲闺女。在社区居民眼里,她永远是最忙、最累也是最不知疲倦的人,她经常撇下小家服务大家,她的女儿从小吃百家饭长大,家里老人生病照顾不了,自己带病坚守在繁忙琐碎的岗位上,群众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看到居委会晚上亮着灯,居民知道她们又在加班了,会赶紧做好饭菜送过去,谁家有什么琐事难事,他们也都是先到社区说一声,这样的感情是冷晓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掏心窝子换来的。
一个敢为人先的干事先锋
以社区协同治理创新,打造0.6平方公里上的大同
社区老人多,需要上门服务;流动人口多,安全教育缺乏;社区孩子多,渴望寒暑假活动;养狗户多,不文明养犬现象突出……一件件具体的小事,就是老百姓的切身需求。这些事,政府想管,但太小太细,管不过来;社区想管,但人手不够,力不从心。面对日常繁杂的社区事务和力量不足等问题,她始终认为社区从不缺乏自我服务、管理的能力,她挖掘人才、整合资源,积极搭建起党员作用发挥载体,激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内生动力。
早在2014年她就成立全市第一家社区众爱公益项目孵化基地,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工为支撑、志愿服务为补充,“四社联动”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模式日渐完善,社区已经自主培育社会组织43家,建立全市首个高校实训基地,使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向规范化迈进。在山东省首届社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大赛中,她组织申报的“情暖家园彩虹安全维修服务项目”作为烟台市唯一一个社区层面的项目入围,最终斩获大赛银奖,2017年,社区又被省民政厅授予山东省社区社会工作试点单位,为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面对社区很多老人单独居住,无法买菜做饭的难题,她打起了辖区单位和社会组织的主意:由社区党委牵头,借助社区红色先锋公益服务中心力量成立“壹家生活社区厨坊”;将“社区厨坊”申报为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重点项目,获得5万元资金支持;协调驻区单位、市直双管双责单位及爱心企业,为“社区厨坊”赠送米、面、油等物资,降低运行成本。小厨坊不是采用市场化的模式,而是组织动员群众养好本社区的老人,目前厨坊的志愿者达到了32人,为92名社区老人免费做午餐。社区老人杨连峰高兴地说,“小孩有小饭桌,我们的幸福大海阳也给我们老人弄了个‘老饭桌’,生活在这样的社区是我们的福气。”
2019年元旦,一场红色先锋慈善公益基金成立仪式在大海阳社区成功举办,能让全省首个社区党建基金在自己的社区落户,冷晓燕很激动,社区开展助学、助老、助残等工作有了更强劲的“新动力”,目前社区党建基金已筹集资金44.34万元,为困难党员和群众发放救助金和物资5.7万元。为了让居民的爱心更好地汇集,她又发起了社区壹元互助基金,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助力社区公益、参与社区服务,扎实开展为民服务项目,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大爱氛围,实现“幸福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却默默地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0.6平方公里、2528户、7469名社区百姓;没有气吞山河的豪言壮语,却用亲情和爱心滋润了社区百姓心田……“风里雪里,我用心来守护你。”这是冷晓燕对社区百姓的情,也是她坚定不移的信仰!